
建筑企業要學會“危”中求“機”——《建筑時報》專訪集團股份公司總裁丁洪斌
“當前,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,正給建筑企業經營帶來風險和挑戰。但是,中國的承包商更應該看到‘危’中存在的‘機’。危機不但有助于提高企業抗風險意識與能力,同時,還能在世界經濟低迷狀態下,利用國家的‘走出去’政策,以及中國日益被認可的施工技術、國產材料、勞動力成本資源等優勢,進入原本由發達國家所壟斷的項目總承包領域。”青建集團股份公司總裁丁洪斌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開門見山地向記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。
丁洪斌說,越是在經濟危機下,中國的建筑企業越要學會求機遇,抓機遇。既然是“危機”,“危”中就會有“機”,因為風險永遠和機遇并存。但如何才能“危”中轉“機”?這就需要我們的建筑企業,特別是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進一步轉變觀念,改革創新;加強經營力度,優化市場布局,優化資源配置,尋求新的市場機遇;加強科學管理,完善內控機制,實施全面風險管理。
與國內許多建筑企業一樣,青建集團從去年以來,盡管受到了包括金融危機在內的各種不利因素影響,但經過努力,巧抓機遇,仍然實現了較快的平穩發展:完成營業額134.26億元,各成員單位發展勢頭良好,股份公司在青島市建筑企業主體考核排名第一、調整了組織架構、融資實現新的突破等等。丁洪斌認為,在目前金融危機的經濟大環境下,企業要想取得更好成績,必須面對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。要高度重視市場開拓,不斷創新觀念,搶抓政策帶來的機遇,在鞏固既有市場的基礎上,進一步優化市場布局,實現國內外均衡發展。強調“大市場、大業主、大項目”的市場經營策略,提高項目的含金量。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同時,抓好項目前期風險評估和資源支持前置工作。同時,利用好國家投資基礎設施的機遇,擴大基礎設施業務的市場份額。對此,今年以來,我們重點加強了風險管理,在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機制的基礎上,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,把握機會,將風險降到最低。提出了“抓機遇,防風險,講合作,求發展”的工作思路,以經濟效益為中心,堅持“一低兩好”工作方針,著力推進工程總承包能力培育、風險管理體系建設、企業品牌與文化建設三項工作,強化市場開拓、資源支持和基礎管理能力,大力開拓海外市場,實現今年提出的160億元的目標。
對如何在危機中抓住機遇,實現企業在逆境中發展,丁洪斌認為,首先要提高企業資源利用質量和效率,特別是做好政策的研究和利用,這樣不僅會給企業帶來發展機會和經濟效益,而且通過對政策的全面解讀研究,還會發現對企業發展有預警作用的內容,幫助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。如中央政府推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寬的貨幣政策,并主導推出4萬億的投資計劃,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拉動內需的一攬子計劃,這對處于過冬期的建筑企業來說,就是困境中的機遇。要把握機遇,首先要吃透政策精神,并結合政策做好產業結構和經營結構的調整,實現企業更好的發展。
當然,在抓機遇的過程,企業還必須要盡可能地規避市場風險。對此,丁洪斌在談到企業如何建立風險管理時說,對當前的金融危機,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如何面對風險,如何辨識、評估、監測、控制風險,已成為企業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。首先,企業應建立一套高效的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架構,在戰略、執行、操作三個管理層級上明確相應的風險管理責任,清晰地界定內部各職能部門和各崗位被授予的風險管理職能與權限,將風險管理落實到每一個崗位,構筑多級、多層風險管理防線,從而保證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有效運行。
其次,還要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。因為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是企業防范風險的關鍵所在,是風險控制體系能否真正發揮控制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建立內部控制系統的目標,是要建立一個由多層面構成的嚴密內控系統,以便為企業和員工設立一套完整的內在和外在行為約束機制,為各部門建立逐級監督機制和自控組織機制,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控制系統。同時,要健全科學決策程序,在對所屬單位及部門的管理上做到授權清晰、責任明確,權責一致,確保內部核查不走形式,不斷提升預防風險的能力。因此,必須優化組織結構,完善崗位責任制和規范崗位管理措施,這是全面風險管理運行的基礎。要實施有效的內部稽核、審計監督制度,這是風險管理制度得以貫徹落實的保證。
新聞鏈接:http://www.jzsbs.com/html/26330107.htm